在 Web3 世界中,一种新的共识正在形成。多年来,隐私一直被视为合规问题,是开发者的责任,最多也只是一个小众关注点。如今,人们越来越清楚,隐私实际上是数字自由的基础。
以太坊基金会宣布成立隐私集群(一个专注于私密读写、保密身份和零知识证明的跨团队合作项目),这标志着在数字时代对信任、共识和真相的含义进行了哲学上的重新定义,也标志着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隐私必须融入基础设施之中。
监管机构应当予以关注。保护隐私的设计不再是实验性的,而是一种标准做法,正在成为去中心化系统的发展方向。问题在于,法律法规是否会顺应这一转变,还是会固守过时的逻辑,将可见性等同于安全性。
从共同监督到共同验证
长期以来,数字治理一直建立在可见性逻辑之上。系统之所以值得信赖,是因为监管机构、审计人员或公众可以对其进行监督。这种“共享监督”模式贯穿于从财务报告到区块链浏览器等方方面面。可见性是确保诚信的手段。
然而,在加密系统中,一种更强大的范式正在兴起:共享验证。零知识证明和隐私保护设计不再要求每个参与者都能看到所有内容信息,而是能够在不泄露底层数据的情况下验证规则是否得到遵守。真相不再需要公开,而是可以证明。
这种转变看似是技术层面的,实则意义深远。它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在隐私和问责之间做出选择。两者可以共存,并直接融入我们所依赖的系统中。监管机构也必须适应这种逻辑,而不是与之对抗。
隐私即基础设施
业界也逐渐意识到这一点:隐私并非小众需求,而是基础设施。没有隐私,Web3的开放性就会成为其弱点,透明度也会沦为监视。
不同生态系统中涌现出的新架构表明,隐私性和模块化正在融合。以太坊的隐私集群专注于智能合约层面的保密计算和选择性披露。
另一些方案则更进一步,将隐私融入网络共识本身:发送者无法追踪的消息传递、验证者匿名、私密权益证明以及自我修复式数据持久化。这些设计正在从根本上重构数字技术架构,将隐私、可验证性和去中心化视为相互促进的特性。
这并非渐进式的改进,而是数字网络时代关于自由的一种全新思考方式。
政策滞后于技术发展
当前的监管方式仍然体现着共享监督的逻辑。隐私保护技术受到严格审查或限制,而可见性却被误认为是安全和合规的保障。隐私协议的开发者面临监管压力,而政策制定者仍认为加密技术是可观察性的障碍。
这种观点既过时又危险。在这个人人都被监视、数据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被收集、买卖、泄露和滥用的世界里,隐私的缺失才是真正的系统性风险。它破坏信任,使人们身处险境,削弱民主。相反,保护隐私的设计能够确保诚信,并在不暴露隐私的情况下实现问责。
立法者必须开始将隐私视为盟友而非对手——将其作为维护基本权利和恢复对数字环境信心的工具。
从监督到扶持:数字监管的下一阶段
数字监管的下一阶段必须从监督转向支持。法律和政策框架应将保护隐私的开源系统视为关键的公共产品加以保护。尽责管理是一种责任,而非政策选择。
这意味着要为开发者提供清晰的法律依据,并区分行为和架构。法律应当惩罚不当行为,而非惩罚保护隐私的技术本身。维护私密数字通信和经济交流的权利必须被视为一项基本权利,并通过法律和基础设施加以保障。
这种做法将展现监管的成熟度,认识到合法的治理依赖于保护隐私的基础设施。
自由的架构
以太坊基金会的隐私倡议和其他以隐私为先的新型网络设计都秉持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数字时代的自由是一种架构原则。它不能仅仅依赖于良好的治理或监督承诺;它必须融入到塑造我们生活的协议之中。
这些新型系统,包括私有聚合、状态分离架构和主权区域,代表了隐私性和模块化的实际融合。它们使社区能够在保持可验证连接的同时独立构建,从而将自主性和问责制结合起来。
政策制定者应将此视为一个契机,支持将基本权利直接融入互联网的技术基础之中。隐私设计应被视为合法性设计,即通过代码而非仅仅通过宪法、章程和公约来保障基本权利。
区块链行业正在重新定义“共识”和“真相”的含义,以共享验证取代共享监督,以可验证性取代可见性,以主权取代监控。随着隐私新时代的到来,监管机构面临着抉择:是沿用旧的管控框架限制区块链,还是将其作为数字自由和更强大的数字秩序的基础加以支持。
技术已经准备就绪,法律需要跟上步伐。